|
小工匠,大情懷——修腳人劉春播的創業故事作者 魏 娜 他創業的時間并不長——是一個“80后”青年; 他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小學畢業,初一上半學期未讀完; 他的家世并不顯赫——父輩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他從事的職業并不“高大上”——一度被很多人不屑的修腳行業; 他并沒有原始資本——家境貧寒,外出闖蕩時身無分文; 他刷新了一種職業——修腳人跨界整合,轉型發展,致力于締造一個屬于修腳人的物聯網王國; 他創造了一個神話——短短幾年間發展了800多家專業修腳連鎖店,“共享共贏”傳為佳話; 他的事業不僅僅止于修腳——已經發展到足部護理產品的研發、養生牛蒡茶、春播純糧酒、文化傳媒等多個領域。 這一切都讓人難以置信!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劉春播——一個從江蘇徐州沛縣敬安鎮葛口村走出的農民企業家,如今已成為山西劉氏育腳堂手足修復有限公司、山西春播健康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負責人。 他用一把修腳刀演繹了一個出彩的人生傳奇,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撰寫了一部 “匠心哲學”,也開創了一門“創業經濟學”。 他的身上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人生哲學和創業秘訣?讓我們走進劉春播,一起去解讀他的人生故事。 一根自行車條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劉春播因家境貧寒15歲便輟學,背井離鄉隨父親來到太原謀生路。坐在公交車上,父親指著窗外的青年路口說:“春播,明天你在那兒擺攤。” 劉春播趕快記下父親說的位置,第二天一早便來到青年路口擺起了修腳地攤。修腳離不開修腳刀,但劉春播家里生活很拮據,根本買不起修腳刀,父親只好用自行車條勉強軋了把修腳刀。路過的人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在路邊擺攤修腳,很多人都駐足而觀。人群中一位老人走向前,對他說:“你一個小孩會修腳?”老人眼神中充滿了質疑。此時,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劉春播心里很清楚,他必須打消老人、打消在場所有人的疑慮,因為他需要在這里站穩腳跟,因為弟弟妹妹們還等著交學費,因為一家老小還等著糊口。 想到這些,他隨即便笑笑,擺出了一副“小大人”的架勢說:“大爺,中醫號脈年齡越大經驗越豐富,但修腳不同,年輕人眼神好,手法靈活,更容易剔除患處。您要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讓我給您看看,您放心,治不好不收您的錢。”老人將信將疑地抬起了腳,劉春播就用自行車條軋的修腳刀為老人修復了腳墊。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個成功的案例,每天經過青年路的人也都知道了有個小孩在這兒常年擺地攤修腳,生意漸漸紅火起來,一個月下來,小攤收入近萬元。 但說來也奇怪,為什么大家愿意找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修腳呢?難道僅僅是同情?憐憫?當然不是!是劉春播在十幾歲就擁有的信譽。他的修腳攤前豎著這樣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常年在此!”,大家是沖著這四個字,是沖著他的信譽來的。 此后的很多年里,只要是他經營的修腳店,都會掛著“常年在此”這塊牌子,這個習慣,這樣的信譽,一直保留至今。 從15歲進入修腳行業至今二十多年的時間,劉春播一直扮演的是“在路上” 的角色,憑借一根自行車條做成的修腳刀“闖天下”,從街邊擺地攤修腳開始,到 2013年籌備公司,2014年創立山西劉氏育腳堂手足修復有限公司,2015年開始全國連鎖加盟模式,再到今年初一躍發展到全國800多家加盟店,劉春播的腳步從未停止,如今正朝著三年萬家店的計劃穩步前進。 他常說,“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看到這把修腳刀,瞬間就‘滿血復活’ 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這片初心時時縈繞于懷,伴隨我走到今天。” 磨刀不誤砍柴工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修腳行業的印象普遍偏低,甚至瞧不起,但這絲毫沒有挫傷劉春播對修腳技藝的癡迷和信心。在他看來,修腳行業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前景非常廣闊。他心中的一個意念也越來越明晰,越來越堅定:我要把祖傳秘方傳承下去,將中華修腳術發揚光大! 為此,劉春播回到沛縣老家,跟隨幾位畢生從事修腳的老藝人潛心學習,深入探討,將從高祖父一輩開始歷經四代留存的祖傳秘方不斷地整理挖掘,研究驗證,提煉升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半年的學習讓劉春播漸漸意識到,僅憑祖傳秘方還遠遠不夠,要想不斷提高自己的修腳技藝,更需要博采眾長,借鑒創新。從此,劉春播踏上了漫長的四處求學、拜師學藝之路。 在我國,修腳行業有四大流派:以北京為中心的河北派、以揚州為中心的江蘇派、以濟南為中心的山東派和著名的江湖派。劉春播一一拜訪了各派的修腳大師、名師,結識了眾多業內專業人士,他將各派所長、刀法、技藝加之轉化與發展,融入到自己的修腳技藝中。此外,劉春播還成為山西醫科大學的一名旁聽生。他認為,修腳與中醫學密不可分,要想在修腳技藝上有所創新,完善各類腳病的修復方法,必須不斷擴充自己的醫學知識。 從最初傳承祖傳秘方到如今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劉春播已然完成了自己修腳生涯的蛻變,躋身中國修腳大師行列,成為中國商業聯合會沐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西修腳專業委員會會長。但他的腳步并未停止,一路走訪傳統技藝較為卓越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最終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劉氏育腳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結眾多專家、技術人員開始了系列產品的研發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春播認為,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必須把全部身心投入進去,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勞苦,百折不回。成功的秘笈,對于我們來說,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心無旁騖,專心做人做事。 順勢而為,“量身定做”發展之路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關注足部健康,手足修復行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剛需” 行業。隨著客流量的增加,修腳店現有技師遠遠無法滿足需求,技師與顧客一對一服務,如果聘請更多的技師,又會增加額外的開支。同時,店里人手不足,又會流失很多的顧客,這對一個修腳店長遠的發展來說并不樂觀。既不用增加技師又能留住顧客,這一問題困擾了劉春播很長時間。他想了很多辦法,但都無法同時解決這兩大難題。 一次機緣巧合讓劉春播茅塞頓開。在陪同女兒去上海治病期間,他去商場買東西,無意間看到了足部按摩儀體驗區,這讓他豁然開朗。他想,如果把足療機嫁接到修腳店中,不就能同時解決顧客流失,人手不足這兩大問題。 想到這里,他決心一試。說干就干,他聯系了很多廠商,完善了市面上現有足療機的不足,研發了四維螺旋高頻振動式磁療機。將磁療機嫁接到自己的修腳店里,開始了磁療機代替手工足療的嘗試。 但新的問題產生了,很多老顧客不適應機器按摩,大家普遍反映沒有手工按摩的舒服,這一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他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嘗試,既然足療機代替手工按摩不能解決問題,那不如將二者結合起來,足療機體驗30分鐘,手工按摩10分鐘。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的嘗試讓劉春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顧客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原來5名技師無法兼顧的修腳店,現在2人便手到擒來。他的修腳店門庭若市,生意火爆。 節省了人力,增加了客流,劉春播的經營模式可謂是一舉多得。至此,劉春播開啟了足療機與手工足療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加盟商絡繹不絕,修腳店成倍增加,一時間,劉氏品牌連鎖店開始走向全國市場。 跨界整合,既做“實踐者”又做“思想者” “創新”總能令人聯想起“風險”,然而修腳人劉春播卻創造了“穩健”。他排除萬難,敢為人先,以“轉型加速、跨界發展”的基調,開啟了修腳店新一輪經營模式的升級。 當看到老家的牛蒡滯銷,農民生活舉步維艱時,劉春播決定在老家投資建廠,將滯銷的牛蒡深加工成牛蒡茶,為家鄉百姓解決牛蒡銷售問題。 當得知山西一家酒廠瀕臨倒閉時,劉春播想到在外與自己打拼多年的老家弟兄們都愛喝酒,于是,他決定注資這家酒廠,一來幫助酒廠起死回生,二來讓公司員工喝到放心酒。 在跨界的潮流中,劉春播無意中從單一的手足修復服務,擴大到了“服務+實物”的大健康產業,打造一個以手足修復店面為平臺整合相關健康產品的物聯網服務平臺也在劉春播的腦海中應運而生。隨后,春播文化傳媒公司、春播食品有限公司、春播健康管理集團相繼注冊成立,劉氏手足修復專利產品、春播牛蒡茶健康飲品、春播酒等一系列產品陸續推出。 在互聯網共享經濟的催化下,劉春播越來越懂得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重要性。 “就像一根甘蔗,如果一個人吃了就只能吃到甘蔗的味道;如果把這根甘蔗分成幾節分給大家,那么明天你收獲的就是幾種不同的水果,嘗到各種不同的味道。我要讓公司旗下加盟的所有手足修復店都成為一個個小股東,讓大家都有奔頭,通過春播物聯網平臺真正讓大家有獲得感、幸福感。”劉春播這種天然自帶的福報態度、與人為善的心理,讓他由一位“在路上”的“實踐者”正慢慢變成一位善于謀劃未來的“思想者”。 現在,借助全國800多家劉氏手足修復店面,以“春播”為品牌的物聯網服務平臺跨界突圍,風生水起。一時之間,手足修復店搖身一變成了“大健康”產品銷售店。“下一步,在成立山西春播健康管理集團的基礎上,我和全國所有門店將重點圍繞牛蒡茶健康飲品進行市場推廣。”善于講故事的劉春播已經在自己的故事中摸準了未來發展的脈搏。 “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隨著‘健康中國’建設的全面部署,我們將以跨界思維為驅動力,在以工匠精神致力于中華修腳術傳承發展的同時,全力打造集群化創新平臺,以不爭的實踐助力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 不忘初心,回報于行,傳遞滿滿正能量 足療機、牛蒡茶和酒成功嫁接到手足修復店,兩次經營模式的轉變,也使春播集團旗下的手足修復店生意倍增了兩次。在收獲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感恩于心的劉春播也在時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回報于行,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劉春播把公益慈善融入到公司文化和企業管理中,以大愛之心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組建了義務修腳服務隊,把每月10日作為公司的“公益修腳日”,這一天全國800多家門店都將免費為當地的環衛工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修腳,各大養老院、養老服務中心也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人們常說,財富是一張成功者最耀眼的名片,可在劉春播看來,用財富來回報社會,回報養育自己的家鄉,盡己所能關懷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群,才是對這張名片最好的詮釋。 2016年春節回老家過完年,臨走前,母親對劉春播說,“走的時候給你帶上幾袋菠菜!”劉春播心中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要拿菠菜呢?”母親告訴他,“今年菠菜不好賣,過兩天都爛在地里了。” 在得知老家菠菜滯銷后,劉春播決心幫助菜農,避免他們遭受慘重的損失。于是,他把老家的菠菜不遠千里拉到太原,利用公司100 多個直營店開展了菠菜義賣活動,10 天時間就幫助老家菜農賣掉了 6 萬斤菠菜,在解決老家菜農菠菜滯銷問題的同時,又讓太原的市民吃到了露天無污染的菠菜,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劉春播的善行義舉還有很多。沒能上大學是劉春播的一大憾事,為了讓這種憾事不在其他貧苦孩子身上重演,他資助了多名貧困學生;每年春節,為沛縣家鄉大街小巷掛起紅燈籠,家家戶戶送酒送棗送醋;赴貧困山區看望留守兒童,送去大量慰問品;每月為山西數十位孤寡老人送去養老金…… 他用實際行動把匠心精神演繹的淋漓盡致,把大愛情懷書寫的璀璨奪目。 勇于擔當,以行動詮釋一名委員的責任 人要有情懷,要有信念,更要有責任。 劉春播把回報沛縣家鄉作為事業成功后的一種大感恩。他帶領家鄉游手好閑的無業青年共同致富,幫助上千人解決就業難題,挽救了上百個即將破裂的家庭。 彼時的無業游民,此時成了修腳店老板,他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此之前一無所有,加入劉氏育腳堂之后脫貧致富。那些生活在貧瘠鄉村、社會底層的人群,那些閑賦在家、就業在即的下崗工人,那些畢業即失業、求職處處碰壁的大學生們……劉春播都給他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和平臺,使他們改變了命運,實現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正如一位員工劉立安所說,“加入劉氏育腳堂短短三年時間,事業的發展讓我先后換了三輛汽車,我現在已成為公司的大區經理,年薪過百萬。是劉總的經驗讓我少走了好多彎路,沒有劉總,就沒有今天的我!" 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畢業生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勵志,無數外出打工,創業人員需要這樣的典型來引領,貧困落后的沛縣家鄉需要這樣的赤子來建設,面臨各種困難的人群需要這樣的善人來幫助,實現“中國夢”的滾滾洪流需要這樣的涓涓細流匯入其中。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劉春播一直以實際行動在詮釋自己的責任。 作為山西省晉中市政協委員,劉春播更是為晉中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盡情釋放一名政協委員應有的履職“熱度”。針對晉中市全面挺進全省第一方陣,全力做好綜改牽引、創新轉型這篇大文章的要求,劉春播表示,“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我們要堅持創新發展,創造新的生產力,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推動轉型升級、促進市場化改革、吸納更多的城鄉居民就業。今后,我公司將立足修腳行業,整合發展牛蒡茶、純糧酒等大健康養生行業,努力實現修腳行業的‘轉型加速、跨界發展’。” 言行中,一個企業家的擔當情懷和一名政協委員的“肝膽”責任正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